一去不复返的成语故事


一去不复返

拼音yī qù bù fù fǎn

基本解释复:重复。返:回来。一去就不再回来了。也形容事物已成过去;不再重现。

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刺客列传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


一去不复返的典故

战国后期,秦国国富兵强,各国受到威胁。燕国的太子丹到处物色可以派去刺杀秦王嬴政(以后统一中国改称秦始皇)的人,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。

公元前228年,秦军攻破赵国,迫临燕境,太子丹闻讯后非常着急,请荆轲快点出发。荆轲说:“要行刺秦王,首先得想办法接近他。如果能献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国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头,就好了。”

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,因为得罪了秦王,才逃亡到燕国来避难的。太子丹听荆轲说要向秦王献樊於期的头,说:“那叫我怎么忍心呢?”

荆轲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,对他说:“秦王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,将军不是渴望早日报仇吗?如今我准备去刺杀秦王,想借将军的头献上,好接近了他动手,不知将军意下如何?”

樊於期说:“我日日夜夜想着报仇,一颗心都快煎熬得烂了,今天方才得到你的开导!”说完便拔出宝剑自己抹了脖子。

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,哭了一场,用木盒盛上人头,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,并找来一个勇士秦舞阳,叫他担任荆轲的助手。

临行这一天,荆轲因为等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,想同他一起去,迟迟没有出发。太子丹疑心荆轲后悔了,问他:“太阳已经下山了,你有动身的意思么?”荆轲说:“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,既然你这么说,那就分手吧!”

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回来,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饯行。荆轲请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筑(古代乐器),自己唱起歌来。

荆轲慷慨高歌,歌声悲壮激昂,他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听着这歌声,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。

唱完歌,荆轲跳上车子走了,连头都不回过来看一看。他果然“一去不复还”,后来被秦王用剑砍倒,死在秦廷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一去不复返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服牛乘马 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。”
死灰复燃 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劫火不烬,玉固如斯;死灰复燃,物有待尔。”
大名鼎鼎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4回:“你一到京打听人家,像他这样大名鼎鼎,还怕有不晓得的。”
杯蛇幻影 《花月痕》第五回:“杯蛇幻影,鬼蜮含沙。萦愁绪以回肠,蔓牵瓜落;拭泪珠而洗面,藕断丝长。”
弦外之响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四二:“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,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。”
又红又专 邓小平《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》:“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、热爱社会主义,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,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,作出了成绩……就整个说来,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。”
销声匿迹 宋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第11卷:“然畏颖川知之,遂旅游资中郡,销声敛迹,惟恐人知。”
屈指一算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四回:“匆匆过了中秋,雯青屈指一算,那天正是出场的末日。”
庖丁解牛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……”
止于至善 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