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白混淆的成语故事

拼音hēi bái hùn xiáo
基本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,将白的说成黑的。比喻故意颠倒是非,制造混乱。
出处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白黑溷淆,清浊同源。”
黑白混淆的典故
东汉时期,太尉杨震为人正直,廉洁奉公,声望很高,被人称为“关西孔子”。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和中常侍樊丰贪侈骄横,大兴土木,浪费惊人。杨震十分痛恨这种奢侈浪费的做法就上奏疏道:“如今白黑混淆,清浊不分,人们纷纷指责这种贪污风气。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黑白混淆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安内攘外 | 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 太阳病上》:“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。” |
致远恐泥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;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” |
狐死首丘 | 战国 楚 屈原《九章 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 |
喜新厌旧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,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。” |
三长两短 | 明 罗贯中《三遂平妖传》:“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,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。” |
同心合力 | 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 |
薄暮冥冥 |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” |
见危致命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士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。” |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 |
祸国误民 | 邓小平《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》:“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,足以祸国误民。” |